特稿:聆听历史脚步声——欧洲档案见证中华民族踏上复兴之路
汗青,以泛黄的故纸泛起于世,每个字都异常厚重。一张张照片,报告着一个经验磨难的民族,对再起的深切盼愿;一件件实物,记录着一个国度历经患难而高昂图强的光辉……
新中国创立70周年之际,记者走进欧洲的档案馆、伟人故宅和百年企业,翻阅尘封文献,采访研究学者和汗青见证人,凝听汗青的脚步声,见证中华民族踏上波涛壮阔的再起之路。
倘佯
德国埃森市郊。旧日军家产巨头克虏伯家属拥有的许格尔庄园鸟鸣声声,芳草萋萋。雕梁画栋的“中国厅”建成以来首次向中国记者打开朱赤色大门,也揭开了一段尘封许久的旧事。
鸦片战争炮火,击碎了清朝天子“天朝上国”的迷梦。吃尽洋枪洋炮苦头的清当局但愿通过购置西方列强军事装备改变被动挨打排场。
克虏伯家属较完整地生存了百年来向旧中国出售的兵器装备记录。
一个灰色封皮档案夹悄悄地躺在长条书桌上,上面德文清晰可见:1847年-1912年制造火炮清单。
“洋务举动时期,中国事克虏伯在欧洲之外的最大客户。清朝可以买到其时欧洲最先进的火炮等军事装备。”克虏伯基金会汗青档案学者丹尼尔·德罗斯特说,“这批档案中有8页纸是克虏伯向清当局出口的岸防炮、野战炮记录。”
指着“舰船”供货“15厘米35倍径的火炮”一栏,德罗斯特先容说:“这是供清朝北洋海军‘致远’‘经远’‘来远’‘靖远’号的兵器装备。”
从大连旅顺炮台、厦门胡里山炮台、威海刘公岛,到北洋海军主力“致远”号等系列战舰,克虏伯大炮既目击了中华民族备受欺凌的屈辱,也听到过中国军民焕发抗击的壮歌。
英国伦敦东部格林尼治的旧皇家水师学院,至今仍保存着其时中国留学生的档案。鸦片战争后,一批留着辫子的晚清留学生在这里接管了水师常识和技术培训。
甲午海战,装备着从德、英订购的坚船利炮,配备着留学回来的舰长,北洋海军的溃败让中国人睁开双眼,实实在在掂量出“闭关锁国就会落伍,落伍注定就要挨打”的分量。
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汉学家、汗青学家培高德说,清军维修、后勤、补赐与及战时批示远落伍于日本,袒暴露晚清政治体制的低效,也说明仅仅购置先进兵器和装备而不摸索国度体制厘革,远远不能实现自强。
从列强买来的枪炮,从西方搬来的制度,在中国照旧水土不平。洋务举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一次次抗争都未能改变中国人民的悲凉运气,民族再起的空想依然遥不行及。
长夜难懂赤县天,风雨如磐暗故园。中华民族的再起之路,曲折蜿蜒。
追寻
与喧闹浪漫的香榭丽舍大街差异,法国巴黎戈德弗鲁瓦大街幽静和平。道边的一个小旅店虽不起眼,但临街墙壁上镶嵌的一块眷念牌吸引着行人眼光。
眷念牌上镌刻着周恩来的头像,尚有一行金色的法文:周恩来,1922年-1924年留法期间在此居住。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一批盼愿国度茂盛、民族再起的中国人远赴外洋,实验为东方古国寻找真理和光亮的航道。
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李富春等赴法勤工俭学的革命青年都曾在这一小小房间内留下足迹。这些穿戴旧西装、工装,啃着硬面包的年青人,身居斗室,在朦胧的灯光下,阅读《共产党宣言》,在心中刻下刚强信仰:唯有共产主义可以或许救中国。
蒙塔日市杜吉公园不远处,一栋有着300多年汗青的老宅静立在雷蒙特列街。这里曾是中国勤工俭学青年居所,如今成为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蒙塔日眷念馆。
1920年,年仅22岁的周恩来赴法留学。达到巴黎后,他提倡组建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开展党团勾当,并编辑革命刊物《少年》(后更名为《赤光》)。
一张泛黄的照片记录了蔡和森、向警予在蒙塔日市杜吉公园召集留法学生集会会议的情景。照片中,十几名青年或坐或站,聚积在公园一角。固然模样已不清晰,可是他们为救亡图存发出的叫嚣之声犹在耳畔。
有人这样回想其时的岁月:“我在法国待了5年多,个中在工场劳动了4年,干重体力劳动……其时人为很低。但也有一个长处。这样的糊口,使我接管了马克思主义。”
他,就是邓小平。
在荷兰皇家文理学院社会史国际研究所档案馆,记者看到1848年比利时向宣传革命的马克思发出的驱逐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