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体育 2021-11-30 21:06 的文章

“中国方案”织就最美“冰丝带”

  国家速滑馆业务主管、场馆运行团队场馆运行中心经理刘源洁参与“冰丝带”建造
“中国方案”织就最美“冰丝带”

  国家速滑馆业务主管、场馆运行团队场馆运行中心经理刘源洁从研究生还没毕业时,就参与到国家速滑馆的项目里。她参与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建造,看到第一批钢索运到现场、看到“天幕”编织完成、看到冰面从施工到接受系列测试赛的检验。

  刘源洁介绍,工程团队经过上百次的实验,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成功研发出国产高钒密闭索。钢索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制造的力量改变了钢索只能依靠进口的局面。与此同时,国家速滑馆制成了亚洲最大的全冰面,冰板所用的制冷盘管8500多道焊缝一次合格率超过99%。

  在刘源洁的心里,“冰丝带”的建设者们站上领奖台,奖牌是“中国设计”“中国制造”“中国经验”,“我们用‘中国方案’编织出了新时代中国人的豪迈。”  

  “没有我们中国人够不着的天”

  新京报:国家速滑馆为什么被称为“冰丝带”?

  刘源洁:国家速滑馆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的比赛场馆,是北京地标性建筑,也是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它造型独特,外墙由低到高盘旋着22条丝带,与晶莹剔透的超白玻璃相结合,就像是速度滑冰运动员在冰上留下的滑行轨迹,所以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冰丝带”。

  还记得2018年,我第一次看到它的设计图时,便被震撼了。那动感的造型,体现了速度与激情,还有那极具想象力的设计,彰显了我们国家的文化与自信。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我也见证了“冰丝带”以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跃出图纸,以令人澎湃的中国方案创造着“中国奇迹”。

  新京报:在建设“冰丝带”的过程中采用了什么中国方案?

  刘源洁:为了运动员在比赛时有开阔的视野,观众有更好的观赛体验,“冰丝带”场馆屋面采用了世界体育馆中跨度最大的索网结构。形象地说,就像是把一个巨大的羽毛球拍“绷”在场馆的上方,不过这个“球拍”不是由树脂纤维,而是用钢索编织,我们管这叫“编织天幕”。这种方式比传统结构要节省四分之三的钢材,工期还能大大缩短。

  可“编织天幕”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索网的材料。“编织天幕”需要建筑用高钒密闭索,但能生产出这种材料的工厂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国内没有先例。一些国外代理商找上门来。用他们成熟的材料是省事,可我们的总工程师说虽然西方的技术成熟,可价格太高、供货时间没有保证,以后要是在维护上出现问题,更是隐患。所以,我们要自己造钢索。

  但从方案变成产品,是很不容易的。研讨会开了一次又一次,经过上百次的实验,国产高钒密闭索终于研发成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看到第一批运到现场的钢索,我热血沸腾,仿佛钢索里也流动着中华民族的血液。编织羽毛球拍是有一个固定的架子,可我们编织天幕只能把钢索铺在地上,就地编织,再把编织成形的网面一厘米一厘米地提到半空中,再利用“机器人”完成索的张拉。技术人员紧张地盯着传感器反馈的数据,每一次的提升和张拉都牵动着在场所有人的心。

  2019年3月,“天幕”编织顺利完工,我国自主设计的钢索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制造的力量改变了钢索只能依靠进口的局面。望着高高织就的天幕,我不禁感叹,没有我们中国人够不着的天。

  心中的领奖台上站着“冰丝带”的建设者

  新京报:工作中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

  刘源洁:如果说,“编织天幕”是速滑馆的“天”,那么“冰丝带”的冰就是速滑馆的“地”了。

  在国际上,冰场一般惯用的是氟利昂制冷剂,但我们团队始终坚持“绿色办奥”的理念,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选择了建设史上第一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奥运场馆。采用这种技术,碳排放量几乎为零,相当于减少了3900辆汽车的碳年度排放量,或者说栽种了120多万棵树。

  这些数字,听着就叫人兴奋。但是做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由于二氧化碳制冷剂具有酸性,制冷盘管必须选择耐腐蚀性更好的不锈钢管,这种管壁厚度只有2毫米,相当于4张A4纸的厚度,钢管水平间距只有10厘米,要在这么小的空间内施工,难度非常大,14名高级技工反复演练,才找到最佳的焊接角度。